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絕對優勢的中國有色金屬資源在滿足國內制造業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建立完整的國家戰略資源儲備體系和擁有“中國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地位,是國家資源戰略與大國戰略匹配的客觀要求。
在采訪過程中,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常務副總經理張克利列舉了這樣一組數據:2009年中國精銅實際消費量約為560萬噸,占全球消費量的30%以上,鉛實際消費量為337萬噸,約占全球消費量的40.8%,鋅實際消費量為410萬噸,約占全球消費量的40.2%。他興奮的告訴記者,這些令人振奮的數字足以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礦業繁榮的推動作用。當然,這些數字也敦促中國礦業界要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世界礦業的持續發展。
“作為行業排頭兵的中央企業,中國有色礦業集團肩負著一種使命,就是要發揮‘中國優勢’,讓有色之花綻放世界。”張克利堅定地表示。
記者:在中國人眼里,人們都認為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尤其擁有豐富的有色金屬資源。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國有色金屬礦業發展現狀,主要有哪些特點?
張克利:中國是一個有色金屬礦業大國,但不是礦業強國。雖然資源儲量、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競爭力還有待提高。
以國際化視角研究礦業,我們會發現一個國家在礦業領域的競爭力主要涉及四方面因素:首先,與該國礦產資源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包括礦產資源的種類、儲量和品質等;其次,與其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技術應用的普及程度相關;第三,與其礦業法規、政策和監管體系的完善程度相關;最后,與其礦業市場體系的發育程度密切相關。
從資源條件看,中國有色金屬資源總儲量大,但貧礦多,富礦少;共生礦體多,單一礦體少;中小型礦床多,大型礦床少;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條件差異較大。
從技術水平看,中國有色金屬礦業領域的通用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但是我們在前沿高新技術自主研發方面,在先進設備制造方面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從管理體制看,雖然保護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法律已經較為健全,但約束行業有序運行的法規還不完善,造成了產業結構不合理,部分有色金屬產能過剩的狀況。
從市場體系看,有色金屬礦業市場化改革明顯滯后于下游工業領域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國礦業市場體系如何進一步同國際礦業體系接軌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中國有句諺語叫“家丑不可外揚”,我認為這是中國有色金屬礦業發展的 “軟肋”,但這并非意味著我對其未來失去了信心。相反,我認為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才成就了未來中國有色金屬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也將給世界帶來新的投資機遇。
記者:看來,您對中國有色金屬礦業的發展給予了極高的希望。那么,您認為這種發展潛力源于什么?
張克利:的確,可以肯定的說,中國有色金屬礦業發展潛力巨大。首先,我認為中國工業化進程對有色金屬還有很大的需求空間,中國有色金屬市場還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必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對世界礦業繁榮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以銅的消費為例:資料顯示,在工業化進程中,美國近100年來共消費銅1.4億噸,日本50年來消費4000萬噸,而人口最多的中國從1949年至2002年54年里僅消費2500萬噸。從2002年開始,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銅消費國,此后消費量雖然連年增長,但直到今天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才剛剛走完一半。
事實上,中國有色金屬行業2009年的出色表現已經印證了我的觀點。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2009年是本世紀以來中國有色金屬行業最困難的一年,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依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2009年中國十種主要有色金屬產量達2600萬噸,同比增長4%。生產精煉銅411萬噸,同比增長8.7%。鉛371萬噸,同比增長15.6%。鋅436萬噸,同比增長11.3%。電解鋁1285萬噸,雖同比下降2.5%,但仍占世界總產量的35.4%。
記者:在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競爭中,怎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和發揮中國有色金屬領域的優勢?在未來,中國這種優勢在全球資源戰略中是什么角色?
張克利:根據2009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礦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在未來15至20年內,中國礦業發展的總體戰略是:以反對資源保護主義和推行環境保護主義為核心原則,建立以增加資源儲量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導向的礦產資源保障體系,以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社區發展的高標準構建和完善礦業市場體系,實現中國礦業的可持續發展。
要想更好的發揮中國有色金屬領域的優勢,我認為應該重視中國礦業市場體系的建設,因為這個體系將決定中國在未來有色金屬礦業領域中的角色。
中國礦業市場體系首先應該成為國際礦業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是彼此交融和相互促進的關系。近期應著力完善礦權市場體系,市場服務體系和政府監管體系。在礦業市場化總體水平顯著提高的基礎上,積極促進亞洲國際礦業資本市場的崛起。
中國礦業體系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要通過國際礦業資本市場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良性融合,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形成多層次的、行為規范的市場主體,在不同的市場主體之間,形成比較明確的分工和緊密的上下游協作關系。
從上述中國礦業發展戰略及未來礦業體系特點來看,我想這樣描述中國在未來世界有色金屬礦業領域的角色,即中國將成為一個深諳國際礦業運作規律的參與者,一個以互利共贏為目的合作者,一個促進世界礦業發展的建設者,一個世界礦業繁榮的受益者。我對中國在未來世界礦業舞臺上成功擔當好這四個角色充滿必勝的信心!
記者: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典型,不僅創造了國際公認的“有色模式”,甚至一定意義上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的一個橋梁。中國有色集團在海外投資獲得如此之高的贊譽,您認為關鍵是什么?
張克利: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有色集團堅持“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宗旨,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高度重視安全生產、資源節約利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自1983年成立以來,我們矢志不渝地堅持國際礦業投資的戰略方向,業務已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控(參)股企業36家,上市公司5家,各級境外企業24家。在中國周邊國家,中南部非洲,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礦業資本發達國家,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布局,預計“十一五”期間的對外投資額將超過20億美元。
目前,中國有色集團在境外成功開發了眾多礦業項目,積累了寶貴的國際投資與合作經驗。在贊比亞,我們擁有6家出資企業,是當地最大的中資公司,投資經營的謙比希銅礦是中國在海外建成的第一座也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座有色金屬礦山,被稱為“中非合作的標志性項目”;投資建設的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是中國在非洲設立的第一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和贊比亞政府設立的第一個多功能經濟區,開創了中國企業集群式“走出去”的新模式;投資建設的15萬噸銅冶煉廠是中國在海外投資最大的銅冶煉項目。在蒙古,我們投資的圖木爾廷敖包鋅礦是蒙古最大的中資公司,被中蒙兩國領導人命名為“中蒙合作的典范”。在泰國,我們于上世紀90年代投資的泰中鉛銻合金廠是該國最大的鉛生產企業,產品占泰國市場的30%以上。在老撾,我們投資開發的帕克松鋁土礦有望成為世界級大礦。
我們在贊比亞累計投資超過11億美元,為當地培養了大批產業工人和企業管理人員,繳納各種稅費超過5000萬美元,提供了6500個穩定的就業崗位,提供各類捐助500余萬美元。在蒙古的企業累計納稅4500多萬美元,解決了當地400多名勞動力就業,植樹4000余棵綠化廠區,投入大量資金加大礦山復墾和尾礦庫治理,被譽為“草原上的明珠”,每年資助20名大學生讀書,為醫院捐助醫療設備、修建公共設施。在泰國,我們大力改造工藝和關鍵設備,進一步推動了資源的再生利用,榮膺泰國政府頒發的“環境改良治理優秀工業區”。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在贊比亞、蒙古的礦山紛紛減產、停產的情況下,我們堅定不移地推行“不停產、不裁員、不減資”的政策,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可以說,我們不但成功地“走出去”,而且能夠很好地“融進去”,實現了與當地社會的和諧相處、共同進步,樹立了負責任的中國企業形象,贏得了項目所在國的充分認可和大力支持,為企業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記者:礦業資源是一種戰略性資源,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體現。作為排頭兵企業,進一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世界范圍內擁有資源的話語權可以說是中國有色集團的使命。而肩負著這種使命,您覺得中國有色集團有哪些優勢?
張克利:我認為,中國礦業企業只有在與國際礦業公司的合作中才能真正成長為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礦業企業。中國有色集團正在這條路上奮勇前行。
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們抓住國際市場調整的機遇,成功并購了贊比亞盧安夏銅業公司,入股澳大利亞特拉明礦業公司和英國恰拉特黃金公司,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好的詮釋。
可以驕傲地說,中國有色集團是國際礦業繁榮發展的參與者、合作者、建設者和受益者,是中國企業與世界國礦業企業友好合作的最好例證。
目前,中國有色礦業集團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都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
中國有色集團的業務領域涵蓋了銅、鋁、鉛、鋅、鎳等金屬,鉭、鈮、鈹等稀有金屬和15種中重稀土,共計25個有色金屬品種。形成了涵蓋有色金屬地質勘探、工程設計施工、采選冶加工的完善產業鏈。
我們擁有強大的技術優勢。如中國鉭金屬領域惟一的工程院院士,鉭冶煉加工長期處于世界前三強水平,鉭絲、鉭粉銷售量分別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我們擁有中國第二大銅管生產企業,所生產的銅管使每臺空調成本降低約2美元。我們可以生產一流的冶金用隔膜泵和多功能天車。我們正在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西部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全力打造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
27年來,中國有色集團培養了一支精通設計、施工、冶煉、管理、物流貿易、加工、機械制造的專業團隊,形成了 “CNMC、NFC、15MCC”等品牌,具備了低成本進行國際礦業開發的比較優勢,具備了成為優秀的國際礦業合作伙伴的實力。
中國有色集團將一直致力于推動國際礦業市場的繁榮與進步,希望與世界礦業企業攜手并進共創共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