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是收獲的季節。
一個喜訊在賀蘭山下傳播:“‘射頻超導用高純鈮材’科技項目列入國家重點計劃!”這是來自寧夏石嘴山中色(寧夏)東方集團公司干部職工和廣大科技人員的鏗鏘之音。
“我們自主研發的尖端產品超導鈮腔應用于北京電子對撞機。這一技術的研發,日本用了23年,而我們只花了4年時間。”在中色(寧夏)東方集團公司,公司原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揭開了中色東方薪火相傳、傳遞夢想的故事……
賀蘭山麓,綠蔭覆蓋,鮮花綻放。走進中色東方,我們讀到了一種別樣的奮斗風骨,那是一丘沙漠中的生命原色,那是一方蒼涼里拼打出來的創業奇跡!
自主創新,從“追隨者”變成“領跑者”
上世紀80年代初,一家美國公司聲稱,“我們絕對不會在東方培植一個競爭對手”。然而,短短的十幾年,中色東方不僅追上了國際先進技術的腳步,躋身“世界三強”,而且從“追隨者”變成了“領跑者”!
作為我國最大的鉭鈮生產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中色東方近半個世紀的艱難歷程,是一部自主創新的發展史詩。
鉭、鈮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小到手機、電腦、電視機、汽車發動機,大到火箭、宇宙飛船、人造衛星,都離不開這些稀有金屬。有了它們,手機越做越小、電視越來越薄……全球每生產10部手機,就有4部含有這家企業的產品材料。
2009年,中色東方生產的鉭絲占世界市場份額60%,居世界第一位;鉭粉占世界市場份額30%,居世界第二位,與美、德企業三分天下。
是中色東方具有資源優勢?不是。我國雖然是稀有金屬資源大國,但中色東方所依賴的鉭鈮原料70%來自國外。
是鉭鈮產品的國內市場廣闊?也不是。中色東方主導產品的90%以上銷往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到底是什么創造了這一發展奇跡?
“是45年來始終如一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是團結拼搏、求實創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企業精神,創造了中色東方‘兩頭在外’、經濟崛起的奇跡!”年逾古稀的原廠長吳瑞榮述說。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色東方瞄準高端技術,相繼實施了“超高比容鉭粉、鉭電容器陽極引線用鉭絲”兩個國家級重點技改項目,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鉭鈮濕法生產線;引進先進的鋁熱還原法,將鈮產品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縮短了20年。1993年起,銷售額連續8年保持45%的增長,吸引了國際同行關注的目光。
“國際市場上主流鉭絲產品的技術規格是直徑0.1至0.15毫米,而我們現在的技術儲備已達到直徑0.06毫米,比頭發絲還要細。目前,我們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做得這么細的企業。”在鉭絲車間,總經理鐘景明自豪地說。
如今,中色東方已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40多個系列、200多個品種的產品,90%以上的產品都是自主研發,擁有70多項專利技術,獲得國家、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00多項。
轉變發展方式,精彩演繹“中國創造”
“全世界鉭行業每年銷售額大約60億元,中色東方即便將全球市場盡收囊中,也無法實現做大做強。因此,我們必須在鉭鈮產品以外尋找出路。”董事長張創奇說,隨著世界信息產業的泡沫散去,連續十幾年高速發展的中色東方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通過提升鉭絲、鉭粉技術品級和質量水平,提高市場占有率,遏制住了經營下滑的局面,但我們也開始審視發展方式的轉變。”
“企業‘兩頭在外’,無論原料供應和市場銷售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很大風險。必須下決心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鐘景明深有同感。
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提高核心競爭力。中色東方規劃了電容器級鉭粉、鉭絲、鈦及其合金等8條產業鏈。在進一步提升鉭粉、鉭絲技術品級的同時,加快新產品研發和新產業建設速度,發展碳化硅微粉、高純鉭鈮靶材等一批與主業關聯度高、工藝相近的產業,有效擴大了市場份額。
2007年,在贏得市場恢復性增長,銷售再創歷史新高的形勢下,中國有色集團重組中色(寧夏)東方集團公司。兩年后公司資產由重組前的37億元迅速擴展到70億元。
2008年5月,中色東方邁出了產業調整的堅實步伐。中色東方提出“圍繞鉭鈮鈹把企業做精,圍繞相關金屬產業把企業做大,圍繞人才和科研實力把企業做強”的發展戰略,重點發展鉭鈮金屬和其合金、鉭鈮鋁的電容器產業、金屬靶材和非金屬靶材、粉體材料產業、干法氟化鋁產業、微合金鋼爐料產業,以及3000噸鈦及鈦合金熔煉加工等項目。
2009年,直面國際金融危機,中色東方自我加壓,逆勢而上,提出未來5年實現資產規模和銷售收入“雙百億”的奮斗目標。
目前,中色東方的世界級鈹青銅生產線正在緊張建設施工中,總投資5億元的世界最先進的設備在這里落戶。作為銅制品中附加值最高的產品,鈹青銅的市場需求每年以25%的速度遞增,這個項目建成后,有望成為繼鉭粉、鉭絲后中色東方的又一個“世界三強”。
“中色東方將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因為離開自主創新,企業就沒有核心競爭力,就會失去生命力。”鐘景明說。
人才,搏擊國際市場的最大優勢
如今,在中色東方的園區內,透明的空氣中氤氳著甜甜的花香,黃沙肆虐的疼痛記憶早已悄然遠去,工作在艷陽與暖風的和弦里,中色東方人燃燒著更多的奮斗激情。“生產要素中人才是第一要素。中色東方注重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黨委副書記余春勇說。
今天的中色東方,員工已近5000人,技術人員占總數的40%。其中工程師320人,高級工程師18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9人。中國鉭鈮鈹加工冶煉領域的技術專家主要集中在這里,這些“知識英雄”正是中色東方搏擊國際市場的最大優勢。
何季麟,我國鉭鈮事業的學科帶頭人,從一個普通研究人員成長為院士。當年研發鉭粉的情景他記憶猶新:“老廠長給我下命令,半年拿下高比容鉭粉!我們天天堅守在兩間低矮的平房實驗室,夜以繼日,反復論證……”半年后,高比容鉭粉技術難關被攻破,并實現了我國歷史上鉭粉出口零的突破。
進入21世紀,他帶領這個團隊又瞄準鈮材應用技術科技攻關。經過幾年研發,這一服務于核能物理超導加速器的科研項目研發,步入了世界高端水平。
現任董事長張創奇,對企業人才戰略的理解有著更具前瞻性和更為理性的思考。“中色東方科技工作者具有中國當代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共性,忠誠祖國,忠于事業。因此,事業留人是中色東方人才戰略最核心、最具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內容。”他形象地比喻說,中色東方能夠一次次戰勝困難,在于我們有一支企業自己培育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寶塔式結構形態。“以何院士為塔尖,29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5位博士、30多位碩士以及自己組建的專家隊伍為塔腰,塔基則是近年來高等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和自學成才的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
共產黨員、西北稀有金屬研究院副院長施文鋒,曾為我國高比容鉭粉的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他35歲時就已是教授級高工,十幾年前的“身價”就是年薪幾百萬。有企業想挖走他,可他毅然選擇了堅守,“人活著不能只是為了錢。我們的企業技術含量高,有廣闊的前景。在這里,我可以找到一種榮譽感和成就感。”
施文鋒的故事,是中色東方自強不息的企業文化感染人的一個縮影。正是一批像施文鋒這樣的專家,把全部青春獻給了鐘愛的事業,鑄就了中色東方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
沒有追求,就沒有未來。“要做就做最好!”何季麟的話,淡定而悠長。事實上,這更是中色東方人奉獻青春、獻身事業的寫照。